全面创新:建设现代化世界强国的根本逻辑

来源:军顺范文网 时间:2022-11-02 17:30:04

内容摘要:摘要: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仍

摘 要: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大而不强”。要把中国建成现代化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全面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创新的逻辑底蕴可概括为“四个根本”:改变世界、创新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诉求;因时因势、变化革新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根本成因;综合创新、系统创新是近代西方大国相继崛起的根本经验;推进国家创新、全面创新是解决当下中国发展难题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全面创新;根本诉求;根本成因;根本经验;根本出路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5-0001-0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之后,“创新”一词在其讲话中出现超过千次,内容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当前,推进全面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笔者从全面创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并将其内含的逻辑底蕴概括为“四个根本”。

一、全面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诉求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创新这个概念,但是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乏对创新的深刻论述。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就创新问题作出论述,揭示了创新的实质。在他看来,创新是人类主体性的体现。人们有目的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与动物相区别,这样的实践活动就是创新。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创造了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出发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概括为“改变世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再次强调,“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②。同时他指出,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并不是从来如此的,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改造和创新的结果,每一代人都在前一代人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创造出自己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实际上把创新作为一个阶级能否取得和保持对社会支配地位的前提。他指出,资产阶级因其“非常革命的作用”而登上历史舞台。而资产阶级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一刻不停地进行创新。“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③他认为,资产阶级正在丧失这种创新能力,它的生产关系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新型生产力的代表,就在于他具有比资产阶级更强的创新能力。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考察资本主义从简单的劳动协作、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认为机器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④。马克思看到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认为由于机器的发明,劳动生产力不再仅仅决定于工人的手工技巧,而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⑤。马克思还认为,革命性的机器的发明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⑥,“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⑦。同时,他还从磨的历史演变说明工具的创新与社会形态变革的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⑧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会主动采取新的技术,更新管理方式,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的特殊实践,根据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俄国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的理想变为现实。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换句话说:人们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⑨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沿着晚年马克思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探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试验性方案,深刻体现了他的全面创新思想。十月革命前夕,列宁提出把“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想模式。1918年春天,他又要求办“国家资本主义”。1919年3月,鉴于内外交困的战争环境,列宁一度中断“迂回曲折”的道路探索,试图走“直接过渡”的道路。1920年列宁亲自领导制定了《全俄电气化计划》,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1921年春天,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试图走“直接过渡”的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求重新回到1918年春天设想的迂回道路上来,并“把商品交换这一形式固定下来”。1923年1月,在《论合作社》一文中,他认为只要把合作社的事情办好,就是站稳了社会主义的脚根。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⑩。他强调一切都应该由实践来说明。“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B11列宁晚年的改革设想,本质上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内的“全盘创新”构想。政治上,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改组工农检查院,吸收工农中的优秀分子进入国家机构,把国家监督与工农监督结合起来,把反对官僚主义作为主要任务;经济上,要求办合作社,“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B12;文化上,要求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主义”,提高公民识字率,提高教师和知识分子的地位,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列宁写下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人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这就是建设俄国社会主义的最佳选择。”B13这一论述典型地反映了列宁融汇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通过综合创新,构建新型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思想。

推荐访问:强国 逻辑 现代化 创新 建设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